今年以来,公路货运运价低的问题一直在持续,尤其是部分个体司机反映运价低于成本,导致车辆的贷款都很难还清。运价低迷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健康发展。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召开了第三期现代物流智库论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成本价格调查中心、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专家学者和满帮、福佑卡车、中储智运等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运价与成本难题。
会议讨论认为,公路货运市场成本与运价问题,其核心是“车多货少”、供大于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秘书长贺登才建议,公路货运市场成本与运价问题主要还是供需失衡引起的,建议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车辆供给规范化,加快淘汰非标车辆、治理非法改装车辆,推动低平板挂车退出散货运输市场,禁止“0”首付等其他不符合金融政策的市场刺激手段。二是货运车型标准化,尽快开展超长平板半挂车、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工作,规范合规车型。三是路桥收费差异化,扩大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研究高速公路对空车运输收费优惠政策,吸引“空车回流高速公路”。四是议价参考指数化,加强行业价格引导,依托行业协会发布运价指数,合理市场预期。五是司机信用法制化,开展公路货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制定货主和司机“黑名单”,引导双方规范履约。六是平台收费透明化。建立平台收费自律机制,吸收司机、货主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及时向社会公示,争取形成共识。七是行业政策人性化,通过国家降低燃油消费税、货主企业运价与油价联动和运输企业挖潜三方共同承担油价上涨成本。八是成本运价合理化。推广公路货运格式合同,规范托运人和承运人责任义务。加大供给侧调节力度,提高供给质量水平,发挥平台作用,合理引导和调节运力流转,平衡市场供需余缺。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樊一江表示,公路货运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的波动性和供需的不平衡性。影响公路货运价格的主要原因有原油价格的上升,还有很大的原因是组织的不平衡性、时空的不平衡性等。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性,成本运价等表现出来的问题才能慢慢解决。这个一方面需要需求端的转变,通过需求端活跃度的提升,首先是把货源规模化做起来。另一方面需要供给端的有效组织,通过运输的高效组织更好地适应现在产业组织发展的需要。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回归到市场集中度上来,这个除了政府政策合理引导和鼓励推动外,还需要龙头企业带动,通过企业市场竞争和自发组织,慢慢形成一种组织化驱动力。其中,价格是最重要的手段,还有标准、信息、数据等,通过合理匹配提升自身组织效力。最终在公路货运市场形成有规模、有需求、有组织、有利润、有规则的五有市场,这是下一步行业值得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物流中心政策标准室主任孙东泉提出,公路货运行业推进运力集约化发展。一是设置最低运价标准。建议按照季节进行运价指数测算,探讨设立最低价格。二是引导运力集约化发展。要鼓励公司化经营,做大做强。要承担起公司责任,杜绝那种单纯交挂靠费的模式,真正把车辆还有司机作为企业的一员。三是有序规范行业规则。任何一单运输业务应该规范报价的文件和合同的编制。一定要养成从司机到企业签订运输合同的习惯。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